人民头条江门讯:8月23日,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场“侨文化学术交流会”在中山市硕泉园林有限公司举行。江门、中山两地侨史研究名家学者谭金花、黄柏军、甄池安、董小荣、孙幸、寇海洋、廖薇等近20人出席交流会。

图为江门、中山两地侨史学者合影留念
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五邑大学教授、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学术顾问谭金花为交流会带来学术讲座《关于侨乡文化保育路径的探讨》。谭教授从自身的侨文化研究案例出发,她认为侨乡文化遗产的存活与传承离不开孕育它生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谭教授主持的“仓东计划”正是通过鼓励村民保存当地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从而带动乡村社区发展,最终达到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谭金花教授表示,公众参与是文化保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到更多元参与者和参与方式,方能真正传承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让乡土记忆和文化遗产为公众和下一代所见、所知、所感、所继承。所以,无数实践已经证明,文化保育需要当地人身体力行地去参与其中,其次要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参与,当文化保育不再是个别行为、而成为群体行动的时候,才能形成良好氛围。同时,当地政府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只有个人、地方和政府相处融洽、互相理解,才是切实有效推进文化保育的方式。假设我们要建立一个侨乡碉楼博物馆,建这个博物馆的过程中如果发动社会大众参与才是最好的。参与了就会有归属感,而且这种归属感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整个家族的,我们的社会正是由无数的家族组成的。谭金花教授的学术分享,有理论支撑,也有亲身经历,逻辑严密,富有说服力,一众侨史学者们报以热烈掌声。
中山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孙幸多年来一直为各级媒体撰写介绍中山地方历史文化的专栏。著有《香山有味》《寻访孙中山地理》《中山火炬区改革开放实录》《中山青年运动百年》等图书。孙老师所著的《孙文路的前世今生》一书,生动地记录了孙文西路的诸多往事,涵盖了人文底蕴、老店铺风貌以及曾经的自然风光,让中山人得以深入了解这条街的往昔岁月。在交流会上,孙幸老师讲述了以研究孙文西路作为小切口,从而挖掘出百年中山侨史的学术研究历程。孙幸老师对中山近代民情风俗顺手拈来如数家珍,讲述的“中山侨故事”真实感人妙趣横生,观众席上不是爆发欢笑声和掌声。
广东的江门市与中山市都是著名侨乡,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均是有着40年悠久历史的侨史研究学术团体,在全省乃至全国侨联系统享有盛誉。这是两会首次联合主办“侨文化学术交流会”。会后,很多学者认为两会均是历史悠久、名家荟萃、成果丰硕,应该把学会的联席学术会议固定下来继续举办下去,令中山、江门两地侨史研究学者实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从而实现两个城市的强强联手,可以在学术研究上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携手共进。

图为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谭金花教授的学术演讲

图为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学者参观考察中山市博物馆
据了解,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于1984年11月成立,学会创会至今超过40年,是全省乃至全国成立最早的地市级侨史学术团体,主管单位为江门市侨联,现有会员近100人,学会会刊《五邑侨史》已经编辑出版36期,会员出版专著60多本,公开出版、发表的华侨历史研究成果共计700多万字。近年来,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在侨史收集整理、开展侨史学术研究、加强海外联谊、著书立说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多次被评为优秀学会,先后受到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肯定和表彰。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成立于1986年,现有会员60余名,是中山市研究华侨历史与现状以及侨联工作理论的学术团体,是中山市侨联9个直属团体之一;多年来,该学会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华侨历史研究,做了大量的地方侨史挖掘、整理和学术研究以及科普公益、合作交流工作,为推动中山华侨历史研究和侨乡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9月24日,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中山市博物馆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徐文泽教授当选为会长;新当选会长徐文泽表示,学会未来将把重点研究与一般研究相结合,全面开展侨史学术研究,其选题包括留美幼童、四大百货、海外中山人、中山移民史、中山华侨贡献、华侨社团研究、侨乡文化、归侨研究、华侨代表性人物、侨房现状与保护、中山华侨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孙中山与华侨等。
(江门市侨媒中心:黄柏军/摄影报道)
发布者:人民头条 ,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rmtt.org.cn/renminxinwen/2025/08/25/archives/2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