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国际新闻网(记者 王玉伦)贵阳消息:1913年,玉屏箫笛在伦敦举行的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质奖。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0年,玉屏侗族自治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箫笛之乡”称号。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刘泽松成为第一批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玉屏箫笛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玉屏箫笛制作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大工序,方能成形。在明清两朝,玉屏箫笛被皇室列为贡品,深受垂青。在民间,人们也常将其作为礼品互赠或收藏,与茅台酒、大方漆器合称贵州三宝。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扁箫是玉屏的传统箫笛,因夹扁过后的竹身皆为扁状,且由节数相同的龙箫、凤箫配对而成,故又称为龙凤扁箫。现在除了刘泽松,玉屏县已没有几个人会制作扁萧。

刘泽松今年74岁,从事箫笛制作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在玉屏,提起做箫笛,很多人都会想到刘泽松,不仅雕刻技艺了得,制坯技术更是首屈一指。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刘泽松要在扁箫上雕刻一对龙凤,在粘贴好图样后,开始了长达三小时的精雕细琢。刘泽松沉醉其中,他觉得在箫笛上雕刻出惟妙惟肖的纹样,这是一个用双手创造美的过程,雕刻不仅仅是赋予箫笛外观上的精美,更是赋予它另一个生命。

虽然现在很多人早已开始使用机器生产箫笛,但刘泽松依然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他觉得机器只能提高制作的速度,却永远替代不了用双手把握出的分寸。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刘家在玉屏可以说得上是箫笛世家。从曾祖父那一辈开始制作箫笛,到刘泽松这里,已是第四代。刘泽松从小对箫笛就很感兴趣,然而父亲从事箫笛制作几十年,深知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坚决不让他学做箫笛,希望他能用功读书,但刘泽松对箫笛的兴趣并没有就此打消,一有机会就在父亲身旁偷学。有一次,为了上山寻找制箫笛的竹料,刘泽松差点在山里迷了路。看到如此执着的刘泽松,父亲最终还是选择了让步。

1961年,十五岁的刘泽松正式跟随父亲学习箫笛制作。十六岁进入箫笛厂深造。进入箫笛厂后,刘泽松白天学制作,晚上练吹奏。在箫笛厂跟师傅学完,回到家又向父亲请教。三年学徒生涯,别人只学习了制作的一个板块,而刘泽松却把制作的所有流程学了个遍,成为学徒中的佼佼者。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1979年,刘泽松开始担任箫笛厂的技术组长,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制作技艺日趋精湛的刘泽松选择离开箫笛厂,回家继承祖父传下来的“刘崑山箫笛社”,一直做到了现在。

箫笛生活有苦有乐,五十年如一日的往复,刘泽松始终没想过放弃,他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坚持做下去,就是最好的传承,而这一做就做了大半辈子,也喜欢了大半辈子。

刘泽松的两个女儿都已在外成家立业,不能回来继承这门手艺。为了能够将手中技艺传下去,刘泽松家门大敞,收徒授艺。这些年共带出了二十六名徒弟。现在玉屏很多做箫笛的年轻人都是从刘家走出去的。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近年来,玉屏县积极开展箫笛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仅专门建造了箫笛博物馆,还把箫笛的制作和吹奏引进校园,特聘专业老师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箫笛的兴趣,为箫笛的制作人才做后续储备。

每周一,刘泽松都会到学校给同学们讲解箫笛的历史和制作知识。他常说培养对箫笛的兴趣要趁早,现在自己能多说一点就多说一点,能多教一个就多教一个。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立冬过后,立春之前,是砍竹的最佳时节。竹材砍回后放置半个月才能进行烘烤校直,校直过后的竹材还要放入库房中存放三年以上,竹子里的水分自然阴干后才能使用。

冬去春来,往复的不仅是四季,还有手中的技艺,三年时间才能让竹子焕发光彩,刘泽松却用尽一生去坚持,把一根根普通的竹材看似子女,精心呵护,用手中技艺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记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泽松

怀一颗匠心,守一门技艺。五十年的箫笛光阴也许看似平淡,但刘泽松对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初心始终如一。在我们身边,像刘泽松这样的匠人还有很多,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默默坚守,默默付出,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中国传统工艺今天的熠熠生辉、薪火相传。

资料: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

本文不代表 人民头条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tt.org.cn/renminxinwen/2020/12/29/archives/10197

(0)
上一篇 2020-12-28 15:48
下一篇 2020-12-30 07:54

相关推荐